道教戒律 初真十戒
道教戒律,為用以約束道士行為,以防止違反教規的警戒條文。戒也作「誡」,有勸戒、教戒、戒惡之義,律指條規、律令。戒律係借神明的名義約束教徒,作為教徒遵守的思想與行為準則。道教認為學道不受戒則無緣得上仙。將奉戒行善看作成仙得道的路徑。
全真龍門派“中興之祖”的清代道士王常月所訂“初真十戒”,是道教入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道德的基礎規矩,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它要求教徒“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天真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獨拔常倫。若慎終如始,精至修練,當福延七祖,慶流一門。所謂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昇天。
於是乎,開度之時,宜受初真之戒。其戒有十爾,當受之。
這十戒分別是:
第一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第二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第三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
第四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五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六戒者,不得飲酒過羌,食肉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第七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第八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詞,以道德為務。
小解:初真十戒是道教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人道的門户,是修道的起點。它要求教徒“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養,把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以及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和潔身戒行的道德規範,目的是促使道教徒端正品行,成為受世人敬仰的楷模。具體來講,初真十戒又這樣幾個方面的要求: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慾,精修道行,這樣就有希望得道成仙並且為祖先和家族帶來榮耀對於財物方面來講,告誡信徒貧富早已經註定,如果命裏註定與財富有緣的話,即使花光了現有的錢財,還是有辦法重新獲得,而如果命裏註定要忍受貧困之苦的話,無論怎樣算計也還是沒有辦法變得富有。一旦懂得這個道理,就應當一切順其自然,不貪佔不屬於自己的錢財,不收取不義之財。應該合理合法地獲取自己應得的財富,而不應當陷入對財富貪得無厭的慾望之中。能做到“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的第一步就已經完成了。
圖文源自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