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孩子不自律不是懶,而是缺乏多巴胺教育

張貼者:黛西
閱讀人數:211人 張貼日期:2025-08-27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以前,我總是盯著孩子學習。
可是他不是磨蹭,就是頂嘴,明明有能力,卻死活不主動。
身為父母的我,焦慮得快掉光頭髮。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話:
「內驅力,不是逼出來的,而是用『多巴胺』激發出來的。」
我才恍然大悟──孩子不是機器,他需要的是情緒獎勵、成就感與熱情,而不是冷冰冰的要求。

01 啟動孩子的「獎賞機制」
大腦天生靠獎賞驅動。一個小小的誇讚、一次進步的肯定,都能促使多巴胺分泌,讓人想再嘗試一次。可是我們常常反著來: 考了95分,卻先問「為什麼不是100?」 孩子主動學習,卻冷淡回一句「早該如此」 一桶冷水,直接澆熄孩子的動力。其實,只要適時的鼓勵、認可、陪伴,就能形成正向循環。多巴胺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孩子愛上那個「想再做一次」的感覺。





02 讓孩子覺得「有意思」
自律不是硬撐,而是嚐到成就感後自然想堅持。
父母可以這麼做: 誇進步,而不只是盯成績 用打卡表、積分制,讓努力「看得見」 給予階段性獎勵,讓孩子自己訂計畫、自己監督 興趣與回饋,才是自律的真正起點。

03 給孩子「控制感」
為什麼孩子玩遊戲能一遍又一遍死磕?因為他知道規則、掌握流程,還能立刻得到回饋。而學習往往相反:目標模糊、回饋遲緩、錯誤就被批評。難怪孩子想逃。
所以,讓孩子在學習中有選擇、有自主空間,會大大提升他的參與感與內在驅力。 父母的轉念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我們用錯了方式: 我們用「壓力教育」,孩子需要的是「獎賞教育」
我們講「責任」,孩子感受到的卻是「焦慮」 我們給「監督」,孩子渴望的其實是「信任」
教育不是越嚴越好,而是一個遞增的過程:激勵、認可、陪伴。父母要做的,不是監工,而是設計一套能讓孩子自然分泌多巴胺的學習環境。 當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他的內在驅力就會自己爆發。   。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