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最後的告別不是遺憾而是圓滿

張貼者:黛西
閱讀人數:225人 張貼日期:2025-08-25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我怎麼能對爸爸見死不救?一句話,解開我心中最深的自責》
《最後的孝順,不是插管,而是給他一個無憾的告別》
那句「我還沒孝順他」,壓在心頭好多年
前陣子,我和一位朋友聊起他父親過世的事。 他說,爸爸走的那一刻,他心裡一直有個解不開的結。  
他的父親是一位典型的台灣爸爸,為事業打拚了一輩子,總是不在家。 他從小看著爸爸忙碌,心裡暗暗發誓:「等我長大,一定要讓爸爸享清福。」   然而,爸爸退休沒幾年就中風了。半邊身體癱瘓,連話都說不清楚。 每次探望父親,他心裡都無比酸楚——因為那句「我還沒孝順他」,壓得他喘不過氣。  
有一次,父親病情惡化,醫生問:「要不要急救?」 他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要!一定要救!」 那一刻,他只想著,這是唯一能替父親做的事。   然而,看著父親在急救中痛苦掙扎,他心如刀割。 他開始懷疑,這樣的選擇,究竟是出於愛,還是只是想填補自己心中的愧疚?    
當我們被愧疚綁架,看不見愛的另一種形式 這其實是許多人都曾經歷過的掙扎。 我們都想做個孝順的孩子,卻常被「孝順」的框架束縛,忘了問:什麼才是真正對親人最好的?  
我們以為的愛,是「做很多事」。 花最多的錢、給最好的醫療、盡全力延長生命。



但有時候,這些舉動是源於「我還沒…」的遺憾,而不是親人真正的需要。
我們以為的孝順,是「補償」。 補償他們過去的辛勞,補償自己錯過的陪伴。 然而,這樣的補償,常常是為了填補自己心裡的空洞,而不是尊重親人生命的完整。  
有一位醫師曾分享,他常問家屬:「要不要救?」 多數人都會立刻回答「要」。
但若換句話說:「要不要讓他好好走?」 家屬往往愣住了,開始重新思考。  
這句話的力量在於—— 它把我們從「對抗死亡」,帶回「尊重生命」。
愛,不一定是留下,也可以是放手; 愛,不一定是延長,而是祝福。        

我,就是這樣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我自己也曾有過相同的糾結。  
幾年前,爺爺病重,醫師提醒我們要準備後事。 全家都陷入悲傷與不捨之中。   那時,我每天練習「猿猴式超慢跑」。



有一天,跑著跑著,一股很清晰的感受湧上心頭: 彷彿爺爺在對我說:「孫子啊,你不用再為我擔心。你能為我做的,就是把自己照顧好,好好活下去。」   那一刻,我忍不住痛哭。 我才明白,爺爺真正的心願,不是苟延殘喘地留在病床上,而是看到子孫都健康、快樂地過日子。 我的幸福,就是他最想要的禮物。  
從那天起,我每天對著爺爺說: 「爺爺,我很愛你,謝謝你,請你安心地走吧。」 奇妙的是,當我放下那顆石頭,爺爺最後的離開,竟然平靜安詳,沒有絲毫掙扎。
 
從「小我」的愧疚,走向「大愛」的祝福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 愛,不是執著於「我還沒做什麼」, 而是願意尊重對方的一生已然圓滿。  
放手,不是放棄,而是一種信任:
信任親人,他們已經走完屬於自己的旅程;
信任自己,你已經做得足夠了。
 
如果你現在也面臨這樣的兩難,不妨試著:
靜心:每天花幾分鐘,安靜下來,感受你心裡最深的愛。
對話:對著親人說出感謝與愛,也請他原諒你所有的不完美。
祝福:用心祝福他走向沒有病痛、充滿光明的地方。



 
當我們能夠用愛與祝福,取代遺憾與愧疚, 我們就能給摯愛的家人——也給自己——最無憾、最圓滿的告別。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