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境隨心轉-靜心的修持

張貼者:啃泥
閱讀人數:2828人 張貼日期:2025-04-29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境隨心轉」,這是一種修行層次上的覺察——我們的心境如何,世界就如何。

1. 隨心淨,則佛土淨 佛陀對寶積菩薩說,菩薩修行的每一步,都是從「心」開始的: 心要正直,才能發起修行的行動。

發起行動,才能深入信念,讓內心穩固不動搖。

內心穩固,才能降伏雜念、調伏妄想。 降伏雜念,才能依教奉行,不再違背真理。

真正去做,才能懂得如何回向,把修行的功德回饋給眾生。 回向眾生,才能產生善巧方便,幫助更多人。

幫助更多人,世界自然就變得更美好。

換句話說,佛土是否清淨,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內心」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內心混亂、充滿煩惱,

他看到的世界自然就像垃圾堆一樣;而一個內心清淨的人,他看到的世界,哪怕在世俗人眼中是污穢不堪的,

卻仍能感受到其中的純淨與美好。

2. 盲者不見光明 舍利弗聽到佛說「心淨則佛土淨」,心生疑惑:如果心淨就會見到清淨佛土,

那為什麼過去佛陀還是菩薩時,卻在這個不淨的世界修行?難道他心不夠清淨嗎?

佛陀以一個比喻回答他:「太陽和月亮本來就清淨明亮,但盲人卻看不見光明。問題不在於太陽和月亮,

而在於盲人的眼睛。





同理,眾生的心被妄念、煩惱和業力所遮蔽,看不到佛土的清淨,不是因為佛土本身不清淨,

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業障讓他們看不到這份清淨。

這就像我們每個人: 當內心被憤怒、執著、恐懼填滿時,看到的世界處處都是問題,

覺得人心險惡、社會混亂、人生痛苦。

但當內心寧靜祥和,充滿慈悲和智慧時,即使身處人間,我們仍能感受到佛法的莊嚴與圓滿。

3. 因心不同,所見不同 這時,螺髻梵王出聲說:「舍利弗,你不要以為這個佛土是不淨的。

我所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世界,就如同天界一樣清淨莊嚴。」 這意味著,不同層次的修行人,

因為福德、智慧、業力的不同,他們所見的世界也不同:

普通人 看到的世界,充滿了苦難、爭執和不公平。

修行者 看到的世界,則是因果分明,處處有啟示與機緣。

大智慧者 看到的世界,一切都是佛法顯現,無論是美好還是醜陋,都是修行的道場。

舍利弗聽後仍存疑,於是佛陀就用腳指輕輕一按大地,剎那間,這個世界變得如同極樂國土一般,

到處是珍寶蓮花,充滿了光明與莊嚴。所有大眾看到後,都驚歎不已,發現自己竟然坐在寶蓮花上。

這時候,佛陀問舍利弗:「你現在看到這個佛土清淨嗎?」 舍利弗驚嘆地說:「世尊!這是我從來沒有見過,

也從來沒有聽過的佛國淨土!」 佛陀說:「其實,我的世界一直是這樣清淨的。但因為我要度化還沒有證悟的人,

所以才示現這個『看似不淨』的世界。



就像天人用寶器盛裝食物,

每個人因為福報不同,所見的食物顏色也不同。同樣的道理,

若人的心清淨,就會看到佛土的莊嚴清淨。」

4. 修行的關鍵:心淨,則世界淨 這段經文給我們的啟示是: 我們的世界,正是內心的投影。

若內心混亂,世界就充滿痛苦;若內心寧靜祥和,世界自然美好。 不同層次的修行者,所見不同。

心清淨的人,看世界是清淨的;心混亂的人,看世界是混亂的。

這不只是對「淨土」的理解,更是我們每天面對生活的態度。

修行的重點不在改變外境,而是改變內心。

這也是佛法的核心——當內心清淨,智慧現前,就能看見本來具足的圓滿與清淨。

即使身處人間,仍能感受佛土的莊嚴。

這正是「境隨心轉」的智慧!真正的淨土,從來不是在遙遠的他方世界,而是在我們的「當下」。

當我們調伏妄念、遠離貪嗔痴,並以慈悲、智慧來對待世界時,我們的世界也會開始改變,這就是佛陀想要讓我們體悟的真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