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因果與業報法則的修持

張貼者:啃泥
閱讀人數:251人 張貼日期:2025-03-14 08: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這段文義詳細說明了不同情況下我們造業(行為)及其後果如何影響未來的果報與生命狀態,
以下用現代語言逐項解釋:

1. 造重罪後懺悔能拔除根本業 意思:
如果有人犯了極嚴重的罪惡,事後深感懊悔、內心自責,並且決心不再犯同樣的錯,那麼這種誠懺就能從根本上消除原有的惡業。

2. 「作而不集」:做了惡業後悔改,惡業不再累積 情況:
一個人在身、口、意上曾犯下惡行,但隨後感到恐懼、羞愧,並遠離這些行為,深刻悔過,從此不再重犯。 結果:
雖然曾做過惡,但由於及時懺悔,惡業不會再累積增長。

3. 「集而不作」:自己不親自作惡,卻鼓動他人造惡 情況:
有些人雖然自己不直接做出惡行,但由於心懷邪念,卻鼓勵或教唆他人作惡。 結果:
這樣的行為也會使他們累積惡業,儘管他們並未親手作惡。

4. 「亦作亦集」:既作惡又累積惡業 情況:
如果一個人犯下惡業後不生懊悔,反而反覆作惡,而且還勸導他人跟隨, 結果:
他不僅自己持續造惡,而且惡業也不斷累積,果報更加嚴重。

5. 「不作不集」:既不造惡也不教唆他人 情況:
一個人既不從事任何不善行,也不去影響或勸誘他人作惡。 結果:
這樣的人不會因這方面產生惡業。

6. 有關施與(布施)的果報:福報的起伏 這裡分為幾種不同情形,主要講的是行施(捐贈、幫助他人)時內心態度與行動的堅定性,對未來命運的影響:

先樂後苦:
當一個人受他人勸導而慷慨施捨,雖然起初心情愉快,享受富足;但若施心不堅,後來反悔,最終果報變差,生活由富轉貧。

初苦後樂:
有人因別人勸導而開始行善,即使一開始施捨很少、生活拮据,但施捨後真心喜悅且無悔改,這樣的人日後會積累福報,由貧轉富。

初苦後苦:
如果一個人遠離善知識,沒有受到正面引導,甚至連最基本的施捨都做不出來,那麼他既在初期困苦,日後也難以改變命運,仍然貧困。

初樂後樂:
反之,若一個人常與善知識相處,受到正確引導而堅持施捨,從而內心充滿喜悅,這樣的人不僅起初生活富足,日後也能持續享有福報。 其他情況:

貧而樂施: 有的人雖處貧困,但由於曾有施捨習慣,即使沒有遇到好的福田(好的因緣),果報可能不顯著,但仍能持續行善。





富而慳貪: 有的人原本不習慣施捨,即使偶然得到機會並獲得福報,但因未能養成布施的習慣,即便富有也會變得吝嗇。

富而能施: 遇到善知識、積極修習施業的人,不僅富有,還能慷慨施捨。

貧而慳貪: 離開善知識、沒有正面引導的人,往往既無法施捨,生來也多半貧窮且心存慳貪。

7. 有關「身樂」與「心樂」的果報 這部分說明了不同人的福報可能出現在身體或心靈兩方面:

僅得身樂,心不樂:
像是一些有福氣的凡夫,外在生活安逸但內心未必覺得快樂。

僅得心樂,身不樂:
像一些出家修行的羅漢,雖然可能生活簡樸或物質不足,但內心卻獲得無上安樂。

身心俱樂:
同時擁有身體與內心的福樂,就像有福的羅漢般,既享物質又享精神滿足。

身心俱不樂:
則像是不太有福的凡夫,無論外在或內在都缺乏滿足感。

8. 有關「命」與「業」的關係 這裡探討了生命(命)與業報(業)的耗盡或延續的關係:

命盡而業不盡:
例如,有人死在地獄後又轉生地獄,或在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等各界循環,表明雖然每一條生命結束了,但未造完的惡業還在繼續影響下一生。

業盡而命不盡:
有些人雖然經歷了快樂與痛苦的交替,最終其惡業得到消解,但生命卻還在繼續流轉。 業、命俱盡:
如果一個人從地獄中徹底滅盡,然後轉生為畜生、餓鬼甚至人、天或阿修羅,這種情況說明該生既耗盡了業報,也終結了那一段生命。

業、命俱不盡:
對於那些徹底斷除了煩惱,達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或阿羅漢境界的人來說,他們的惡業已盡、生命不再受業力牽制,故可說業與命都不再耗盡,達到了究竟解脫的狀態。

  這段偈語以生動的語言說明了: 我們的行為(無論是造惡或行善)以及事後的悔改或持續作惡,決定了業報如何累積或消散; 同時,施捨或布施的態度與堅持也會影響未來生活的富足或困苦;

身與心的福報可能分別存在,而理想狀態是身心俱得;

最後,業力與生命的關係說明,惡業可能伴隨生命延續,而修行者若能徹底斷除煩惱,便能達到不受業報束縛的解脫狀態。 。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