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心靜-穩定眾生心

張貼者:林咘卡
閱讀人數:212人 張貼日期:2025-10-26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維摩詰所說經》中,「禪定」確實出現過,但它被放在大乘菩薩行的脈絡裡,不是單純強調「止息散亂」或「追求寂靜境界」,而是被重新定義為「菩薩如何用定力來攝心,並以此安眾生」。

   維摩詰經中與禪定相關的重點
1. 宴坐不是單純「坐下」 維摩詰對舍利弗說:真正的「宴坐」不是靜坐不起,
而是: 不於三界現身意, 不入滅盡定而能現諸威儀, 心不住內,不在外, 不斷煩惱而能入涅槃。
 這已經暗示:禪定不只是止息散亂,而是「動靜一如、凡聖無礙」。

  2. 六波羅蜜中的「禪定波羅蜜」 在經中談到「菩薩之慈」時,明確有一句: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
→ 意思是:菩薩雖入定,但不執著定境的安樂滋味(定味)。

 這就是您提到的「禪定 → 攝心柔和,止息散亂」再往前推進:不染著定境,轉定力為安眾生之慈悲。

  3. 禪定與般若相應 維摩詰在多處提醒:若落在「寂靜定」的偏執,就會遠離菩薩行。




菩薩的禪定,必須與智慧(般若)結合,才能不落於小乘偏空。

  4. 禪定的用處 → 攝心與安眾生 維摩詰的「禪定觀」其實在告訴我們: 用禪定來「攝心柔和」——不再被煩惱驅動。
再把這份安定,轉化成「安住眾生」,令他人也不恐懼、不浮亂。

 禪定在大乘裡,不只是「止息散亂」,而是「以心安心,以定攝人」。

   總結
《維摩詰經》並沒有像《阿含經》或《禪經》那樣,系統地教導「數息觀」或「四禪八定」這類方法。
它的核心是:
禪定 → 攝心柔和,不執著定樂 → 安眾生心 → 與般若智慧相應 → 成就菩薩行。




【提醒:】